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Homework 3 - Web2.0名詞解釋

WEB2.0




出發點:以人為出發點的互連網



知識角度: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産生新的思想火花



內容産生者角度:以用戶爲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交互性:以P2P為主



技術上:WEB用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RSS:

RSS (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是一種可供網路使用者「訂閱」資訊格式,使用者只要知道某資訊的 RSS 位置,就可以透過各種閱讀軟體、客制化首頁(如 MyYahoo! )、 Widget 等工具隨時閱讀最新更新的資訊,不用再定期查閱特定網站,同時可以將自己常看的資訊來源彙整到一個單獨的介面,若要追蹤特定關鍵字的相關資訊,許多 RSS 也能夠提供自訂功能。





(2) WiK:

WiKi包含一套能簡易創造、改變HTML網頁的系統,再加上一套紀錄以及編目所有改變的系統,以及提供還原改變的功能。使用WiKi系統的網站稱為WiKi網站,WiKi網站容許任何造訪網站的人能快速輕易的加入、刪除、編輯所有的內容,而且通常連登入都不必,因此特別適合團隊合作的寫作方式。WiKi系統也可以包括各種輔助工具,讓使用者能輕易追蹤WiKi的持續變化,或是讓眾使用者之間討論解決關於WiKi內容的固有爭議。





(3) Reader:

Reader一般是指檔閱讀軟體,通常情況下是用來閱讀某個特定領域檔的,這一類軟體一般都具備免費使用、基本檔操作的特性。目前Reader一般指代的是Adobe Reader這一款PDF檔閱讀軟體。同時,Reader也可以指代方正Apabi Reader、google reader、Foxit Reader……其它不同的閱讀軟體。





(4) Blog:

Blog(中文稱為"部落格")

是一種常被更新、便於編寫的日記式個人網站。



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是網路,log通常指的是程式或系統運作時,產生的紀錄檔。為了和程式人員常接觸的log區分,所以多半稱為blog─網誌。



Blog的內容可以是輕鬆的個人日誌、隨想雜記或文章發表。

一旦申請此服務後,即可擁有個人專屬的創作站台,在網路世界裡得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心情記事及得到互動。



Blog最大的特色,就是把整個過程簡化到讓一般使用者都能自行創作自己的網站,所以不需懂任何html、程式語碼或frontpage、dreamweaver等需要長時間學習的軟體,只要會編寫電子郵件,就能輕鬆使用Blog服務來建立自己的風格網站。





(5) Podcasting:

Podcasting 是一種網路錄音或是類似的網路音訊軟體。這些錄音內容可以讓人在網路上下載到數位行動設備中,以供人離線或是在其他時間播放這些錄音內容。

這個名詞是由broadcasting(廣播)與webcasting(網路廣播)及iPod所衍生來的,因為許多早期的podcast的聽眾都是使用iPod作為播放的設備(儘管podcasting的概念並不一定只限於iPod與iTunes的應用上)。Podcasting類似一些數位錄影機(DVRs)的概念(如TiVo),可以讓你先將廣播的電視節目錄下來,以便稍後欣賞。





(6)Twitter

Twitter 是即時資訊的一個變種,它允許使用者將自己的最新動態和想法以短資訊的形式發送給手機和個性化網站群,而不僅僅是發送給個人。2006年,博客技術先驅blogger.com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創建的新興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務。在最初階段,這項服務只是用於向好友的手機發送文本資訊。2006年底,Obvious對服務進行了升級,使用者無需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而可以通過即時資訊服務和個性化Twitter網站接收和發送資訊。





(7) social network:

1-1.何謂social network?

社交網路為社會科學的分支,目的在於檢視人們於社會、經濟、文化等框架(Framework)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初的社交網路理論是指人與人之間、或是人與組織之間,透過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關係的連結,所形成的一個網路性的型態結構,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親密到疏遠、從同樣興趣的聚落到各式各樣不同的領域。以人為節點(Vertices),框架中的關係做為連結(Edges)來建構社會關係的模型。並藉此分析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互動關係及影響,社交網路就是將人們連結在一起的社會關係網路。


理論基礎上的社交網路包含以下幾個元素:(Haythommthwaite, 2005)

-節點(Actors): 或稱為nodes(即graph裡的vertices),圖形當中的點,表示個體、組織、社群...等

-關係(Relations): 或稱為ties(即graph裡的edges),維繫此種關係的個體(individuals) 都可稱為維繫一種聯結點,如網路連結、友誼、商業夥伴關係...等。每個聯結點的強弱端依照交換資源的數目及類型、交換頻率、及彼此間交換的私密性而定強弱而定 (Marsden & Campbell, 1984)。

而社交網路在網際網路上的應用技術或精神直至今日則分為廣義的解釋與較為狹義的解釋兩種:

-廣義的解釋

1) 廣義的來說社交網路指的即為目前網際網路上的上億個節點型態所構成的網路結構,這些節點同樣地有著原始社交網路的型態,也就是可能代表著個人、代表著組織、公司、團體,而這些節點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網路形態,當中的關係不單指現實物理上的網路線的連結,更代表了其中某些特定關係的存在。

2) 廣義的社交網路則可以透過許許多多不同的應用方式存在,例如:以溝通連結的方式,如:Email;即時訊息(Instant messaging)像MSN、Yahoo Messenger、ICQ等;以分享的方式,如:部落格、照片分享網站、P2P軟體,以交友的方式,如:網路交友網站、約會網站、社群網站

-狹義的解釋

狹義的認知,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網站則代表了某種交友網站的新型態,代表一種新的交友型態,不只從使用者的觀點出發,讓個人自訂各自的資訊、資料、版面以外,更延伸讓使用者可以自成群組,使用者可以根據本身的需求、興趣,在這樣的社交網路的網站上進行群組的創建、加入等動作,進一步地群組本身也將延伸各式自己的活動與相關的應用情境。例如:你現在正在找一個工作,但你週遭的朋友並不一定有這樣的工作機會可以提供,但經過社交網路的連結,你可能透過比爾的朋友凱文、凱文的朋友喬治、喬治的朋友麗莎,發現麗莎那邊有個工作機會提供給你,也就是說,早期的社交網路型態由於沒有網際網路的支援,變得較為隱晦不明、且資訊傳遞較難、不易有效益出現,而透過社交網站的運用,則可以讓這樣的連結更加清楚且方便,並且達到迅速有效的資訊傳遞、知識傳播、同儕分享的目的。



1-2 Social networking的由來

-GeorgSimmel(1908)是早期致力於不同形態社交網路」形式(forms)」解釋的學者,但是並未提出一套系統性的實證方法對社交網路進行研究

-Moreno(1934)較有系統地利用德國的形式社會學派觀念和現象觀察的方式進行發掘選擇朋友間的結構,利用實驗、問卷試圖找出行動和關係的結構。他將人類心理層面和結構特色作關連,稱做」社會組態(social configuration)」,並利用社會圖(sociogram),以點表示成員線表示關係呈現這些社會組態的屬性,衡量社會凝聚力和社會壓力。這種技巧稱做」計量社會學(sociometric)」。

-在1940 和1950 年代, 如Bavelas(1948)、Festiger(1949)利用矩陣代數的數學模式建構團體中的以社交網路分析法評估工作團隊知識創造與分享關係結構,Cartwright & Zander(1953)和Harary & Norman(1953)在團體動力研究中,運用圖論(graph theory)建構社會關係,其餘研究學者如人類學家Barnes & Bott,連結性的概念的提出;美國社會學家Homans 則將此概念引入美國社會學的研究潮流中,並提出派系(clique)的概念。

-在1960 和1970年代,White(1963)發展代數模式運用在實證研究上,這和過去僅止於數學模式和概念有重大的進展,進而激發後續學者相關概念和實證的研究。

-到了近十多年電腦技術在資料分析上的進步,使得可以分析較為複雜的大群體,可著重更多複雜指標的計算和具備搜尋網路結構的能力,並以視覺化分析的方式將圖形呈現出來,如UCINET VI(Borgatti, Everett, and Freeman,2002)、Structure 4.2(Burt, 1991)都是社交網路分析法相關應用軟體,這些都使得社交網路分析更加的準確定可以進行更多維度的衡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